k8凯发摄影机摄影机如自来水笔SEEWELL 《沙茶面与大红袍》访谈第 10 期
发布时间:2024-02-25 11:59:46

  k8凯发谷雨时令,灵芽得春先,龙焙收奇芬。茶叶采摘后经由做青、揉捻、焙火工艺得以生产。清代五口通商后,贸易往来可谓“腰缠百万赴武夷,主客联欢入大关,一事相传堪告语,竹梢夺得锦标还”,由此揭开福建茶叶直接出口的经贸史。全球化生产背景下,茶叶贸易和运输成为谋生的一条途径,亦是经济与文化交流途径。

  茶叶所带来的商业性质启发了艺术家石青,在本次《闽江计划第三回:沙茶面与大红袍》中石青的影像作品《茶叶工厂》以模仿纪录片的形式展现茶叶源头生产地武夷山。影片追溯茶叶生产路径,反思在全球殖民资本结构下,延伸到全球化多元文化语境的背景下,将我们的自身文化坐标与当代艺术生产现状进行重叠和比对。在虚实之间,石青的作品试图用略显荒诞的笔触描述本土地缘文化语境下,当代艺术生产的现状。

  处江湖之中,立“田野”之本。艺术家石青游历真实的地理空间并创作,深入徐缓地探寻日常生活和艺术生产的关系。在已有的人类学、社会学知识框架下,当代艺术工作应如何进行?本次访谈,我们获悉了艺术家创作的背景、创作的前端工作以及并探讨创作者与观众的关系。由此我们可以将茶叶生产路径进行再次梳理和重读,来对照我们今天的艺术生产。

  其创作涉及装置,影像和表演等多种媒介及综合使用,强调在田野工作基础下,进行主体实践和媒介写作的跳跃式推进,工作涉及到身体与现场,游牧地理,空间生产,媒介考古及社会主义技术史等领域。同时也是各类社会项目的积极组织者,为“激烈空间(Radical Space)”、“重庆工作研究所(CWI)”和“江南基栈(Jiangnan Stack)”等机构的联合创办人之一。

  Q:本次展览中,您的影像作品《茶叶工厂》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影像文本,是什么使您关注到它们?在拍摄过程中,您对福建茶叶贸易有什么新的了解,能和我们聊聊吗?

  A : 2015年我正在做“腹地计划”项目。最初的想法是想尝试一下当代艺术溯源的工作。这背后的逻辑还是期待能找到一些与中国现代性有关的另类线索。从一开始就想到了茶叶,甚至是它启发了我,茶这种物质在近现代的全球化生产,贸易和运输直接指向了我要涉及的话题,而茶叶的出口尤其后来大宗出口的红茶,自然就引出它产地和工艺的源头——福建武夷山。虽然之前已经做过一些资料准备,但到了现场还是被震撼住了。

  Q:您在《茶叶工厂》中通过梳理和重读茶叶生产路径,对照我们今天的艺术生产,这其中包含着一种对当代艺术的批判与抵抗吗?

  A:首先,回溯和重读才是最基础的,是更前端的工作,至少要知道反对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吧?今天,我们对自己的当代艺术源头似乎有种“不言自明”的预设默认,即一种以全球化流动为基础的多元文化语境为背景,可这些基本是围绕几百年来西方与全球殖民化的互动所展开的。那么,问题来了,我们是怎么卷入其中的?或者根本就没进入过这种基础性试探?

  众所周知,近百年来中国除了上海,青岛和大连等几个沿海城市还有东北作为整个地区,有过那么一段时间的短暂殖民经历,对于大多数腹地地区而言,更多还是固有文化逻辑和惯性在推动,虽然已是在强大的外来冲击下进行的。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,即使中国以“被动”的方式参与了现代化的进程,也如同萨伊德所指出的那样,我们和其他原殖民地的主体都是无法“自我言说”的。但我们还是有自己的“另类”现代性的,用汪晖的话说,就是“一种反现代性的现代性”。我想说的是,可能在艺术家的工作体现上,这些有意识的对接实践还不够。其实,在这些社会文化框架之间,可填充,联结和创新的艺术工作有很多。那么,接下来的问题就是:如果要完成这些有意识的建构,在已有的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工作方法之外,艺术家可以做的是哪些?

  Q:亚历山大·阿斯特吕克在1948年的文章《摄影机——自来水笔》中提到:作为作者的电影制作者用摄影机写作,如同作家用笔写作。您是如何理解“影像写作”的呢?

  A:这几年,在各种讨论艺术工作的场合,我总在强调一个词:写作。需要说明的,这个“写作”不是狭隘意义上的文本书写,像基特勒等这媒介学者也早就把“书写”这个行为从古典时期的文本让渡给更新的媒介形式了。我自己所强调的“写作”,大致是指主体性的建构实践。没有这些k8凯发,即使我们跑到人家设置的当代语境里,连个“对话”与“协商”都无从谈起,我个人觉得要从“写作”开始。

  这也接上了上一个问题,即艺术家可以做什么?你提到的“影像写作”就和这个有关,当然也有叫做“散文电影”,“论文电影”的。蒙田给“散文”的定义是“未完成的思想实验”;阿多诺就更极端了,认为“散文”就是非主流化的“异端邪说”;我认可这种对“影像写作”的定义,这可和我们语文教育中的“散文”不太一样,也有人强调“影像书写”是与“电影“和“艺术影像”相互平行的第三类形式。它的这种主体性的生产或操练,说再直白一点,就是透过媒体本身,一些实质性的思考和认识,可以“撕裂”现有语境的,所以我更愿意把它叫做是“紧急写作”或“例外写作”。说到底,是一种“想象力”和“编织”的结果k8凯发。

  A:谈到观众,可能会涉及到另一个误区:就是观众在影像面前永远是一个被动的角色,要在艺术家或展览策展人的指导下,才能洞悉作品真实的意图和美学价值,可这样的“阅读者”连我也不愿意做。借用一个说法:观众要首先要成为一个当代艺术家,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当代艺术观众。这什么意思呢?我之前还提过一个“后台”的说法:艺术家的同行们不会老老实实坐在屏幕或舞台前,看你已经编排好的的内容,反而,他会跑去后台看你是怎么组织和运作的。换个说法,其实就是以一个生产者的眼光,去看待另一个生产者的工作。因此,创作者要把观众当作同行,才是工作中最大的诚意和尊重,而不是去“宣讲”和“布道”。以我的经验,千万不要小看观众,他们对影像写作的阅读和理解力往往并不差,有时甚至超过作者本人。

  Q:您如何看待“后奥运时代”来临后,中国当代艺术在市场化进程中所处的位置?你觉得在像福州这样的二、三线城市里办一场地域文化展览有其必要性吗?

  A:从2015年开始做“地方工作”这类项目以来,我对自己的工作首先给予一个田野的前提,不能说这个是对所以艺术家的普遍性要求,但如果基于“写作”,这确实应该是一个基础。从这个生产机制而言,所有空间都是拉平的,也就是说,所有的“地方”都是“中心”。习惯上叫做“艺术中心城市”的,大多是指其消费属性或场所所在,如果要强调文化互动本身的积极效应,确实没有这样一个城市空间的梯级划分。

  Q:《闽江计划第三回:沙茶面与大红袍》是关于福建在地文化的研究型系列展览,您觉得这场展览还有哪些可以补充或者深入的方面吗?您对“闽江计划”的未来有什么建议吗?

  A:对于“在地研究”,这样一个研究性系列展览的启动是很有价值的。接下来的工作,就是如何保持一种持久且有弹性的生产性体制了。结合我的一点实际经验,这个计划以何种方式向更广阔和多元的田野敞开,应该是目前最紧要的了。

  源自岩上茶业,是一个初创的现代化中国品鉴茶品牌,主打高品质原叶武夷岩茶,有首批中国制茶大师&非遗传承人刘国英老师的技术背书,专注打造茶中的手工艺品。笃心舟倡导新一代年轻人在21世纪的“中国茶文化复兴”中认识东方岩韵,书写新一代中国故事。笃心舟不仅是岩茶,更是态度,给热爱生活的人,一味东方艺术。

  威狮国际艺术中心于2016年在福建福州成立,2017年11月与凤凰卫视传媒集团旗下品牌“凤凰艺术”达成深度合作共识,联合署名成立凤凰·威狮国际艺术中心。既往展览涉足综合材料、城市公共艺术、以及科技艺术三大模块。作为福建首家专注于当代艺术推广的艺术机构,中心立志于艺术的无边界化及跨学科式,融和当代艺术精神,增促媒介之间的合作、共生、流布与协调,带来全新的艺术体验。

  2. 观展全程佩戴口罩,排队和观展时请保持1.5米以上距离,避免聚集;入馆前须接受体温测量,如有体温异常(≥37.3℃),或有咳嗽、气促等异常现象的观众谢绝入馆;

  3. 疫情防控期间,展厅内参观人数限定40人次。当遇到馆内人员密度较大时,将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控制入馆速度等措施,敬请谅解;

TOP